2022
我们一起努力

谁都讨厌的“刷好评”,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虫

好评不代表是好游戏,希望大家用眼睛认识“游戏”。

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专业有一个学术分支,叫做“古典语言学”。 在本分支中,“目录”为必填项。 这门科学符合学术研究的许多流行看法。 我基本上只能看一本相关著作的“目录”,在我心中堪比黑格尔的《小逻辑》。

但即便如此,我也不会否认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我什至认为,在现代社会,“目录”的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因为建立“目录”的目的是为了“分类”。 “分类”的理想效果是方便人们“筛选”。

如何“筛选”出我们需要的信息,是当今“信息时代”每个人的一项重要技能。 生活在互联网上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过多的信息。 信息混乱,没有上下文。 你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筛选”,决定了你所处“信息”茧房的大小。

当你在学校的时候,你应该在课本上看到过“信息时代”这个词。

而近日,《兵马俑》和《最多》游戏在Steam上“获得好评”的事件更是引发了玩家的愤怒。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种行为在破坏玩家的游戏筛选“标准”。 ”。

11月18日,B站游戏区UP主“独立游戏蜥蜴王”发布了一段名为《国产独立游戏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 靠“特别好评”支撑好评率的意义何在? 》。 本期视频并没有像他之前的视频一样,着重介绍和评论独立游戏,而是着重于“回顾”最近风口浪尖的两款游戏——《兵马俑》和《最多》的问题。

根据视频显示,《兵马俑》这款游戏竟然有夸张的100%好评率,这显然是非常不正常的。 这款由西班牙工作室Appnormals Team开发的动作冒险游戏,在部分玩家中有着一定的口碑,但游戏的整体素质却无法让所有人满意。

于是,《蜥蜴王》晒出了这款游戏的Steam评论区,挑出了很多疑似“水军”的好评账号。

虽然这些正面账号的评论都比较“正常”,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游戏库里只有一款游戏,也只发表了一篇评论。 评测发布的时候,恰好是游戏的正式发售日期。 评测时的播放时间约为1小时,整体播放时间在38-40小时之间。

对于在 Steam 上玩过的玩家来说,这些特点是相当有悖常理的。 因为,你在这里面是看不到任何“个性”的——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空闲时间玩、想写点评的时间点,都可能大相径庭。 因此,这组高度相似的“审核账号”无疑让人颇为怀疑。

《蜥蜴王》称这些评论为“特别好评”。 无独有偶,这种“特赞”也一起出现在了最近火爆的国产独立游戏《最》中。

与《兵马俑》略有不同的是,《最》中出现的“特赞”还有更进一步的特点:玩家账号中不再只有一款游戏,除了《最》之外,还会有就是《三国志》、《神器》、《卡普空街机合集》等二三款免费游戏。

在关注度上,《最多》无疑比《兵马俑》高出不少,但最近却因为一些游戏缺陷和下架问题而饱受争议。 这时,才透露出有“审赞”之嫌。 可以说,“最”和“Steam审核问题”直接被推上了玩家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于这种现象,很多玩家都表示了相当的愤慨。 “游戏做不好,只会用外招”的做法,与玩家对“游戏”的纯粹追求有着不小的冲突。

还有玩家惊讶的是,国产游戏也可以在Steam平台上进行“评论好评”的操作。 因为Steam是一个以付费游戏为主的平台,所以玩家在评论的时候也必须拥有游戏,如果评论之后是退款玩家,也会在评论中注明。 因此,在很多玩家的认知中,在Steam上“刷评论”是一种代价高昂的行为,有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意思。

《兵马俑》不是国产游戏,它的开发商和主要发行商都是国外的团队。 按理说,他们很难有为游戏“写中国赞”的意识。 不过在《兵马俑》的发行商名单中,还有一个plusDSgames(加鸡腿游戏)。 这是国内一家主营业务为独立游戏推荐的发行商,对国内市场有较深的了解。 因此,“蜥蜴王”认为,《兵马俑》评论区的“中文特赞”主要出自他们之手。

此外,纯粹的“国产独立游戏”《最》也采用了这样的手法,比《兵马俑》还要明显。 “恨铁不成钢”的态度。

确实如此。 国产游戏在Steam上“好评如潮”的现象一直存在。

2019年,一款名为《丛林奇兵》的国产独立游戏就因为明显的“刷赞”行为被Steam下架。 据悉,这款游戏的作者还有另外两款游戏,也在本次处理过程中因为“评论好评”行为被下架。

近两年,大量国产页游出现在Steam上,也是“刷好评”现象的重灾区。 虽然这些游戏大多“褒贬不一”或“差评居多”,但评测栏目中确实也有一些“特别好评”的评价。

国产单机游戏在经历了千年左右的短暂发展之后,却因为一系列的问题陷入了长期的停滞期。 直到几年前《中国式父母》和《太吾画卷》的爆火,国产游戏在Steam上才开始出现回暖迹象。 不过,在近年来国产单机游戏的短暂复兴中,确实存在不少“乱象”,此次事件中的“审核好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正因如此,不少人将矛头指向了此次事件中一系列“不作为”的国产游戏。

但必须说明的是,虽然不能否认不少国产游戏都采用了“信誉审查”的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但“认定审查”这件事绝非国产游戏独有——某种程度上在也就是说,在全世界所有的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尝试过走这条“捷径”。

仅2017年1月,就有3家游戏工作室的游戏因为“审查”的曝光被Steam下架。

本月初,一位名叫Vasily Bulygin的开发者利用Steam的系统漏洞,创建了多个Steam账号,对他的三款游戏《bOllO》、《Sekwere》和《.atorb》给予了“高度评价”。 Steam发现后,三款游戏全部永久下架。

图片中的总体思路:我们(Valve)发现了涉及游戏开发者 Vasily Bulygin 控制的多个 Steam 帐户的可疑行为,这些帐户被用来利用 CommunitMarketplace 并为他自己的游戏发布正面评论

出于这些原因,我们将终止与 Vasily Bulygin 的业务关系,并停止销售他的游戏。 如果您之前购买了该游戏,它仍然可以在您的 Steam 库中访问。

月中,一位名叫 Matan Cohen 的制作人与 Youtube 上的游戏主播 Jim Sterling 发生了几次争吵。 起因是吉姆·斯特林批评马坦·科恩制作的游戏《潜行艺术》太过“垃圾”,双方为此发生口水战。 后来Steam发现Matan Cohen也在用多个账号给《Art of Stealth》做假评价,于是游戏被永久下架。

《潜行艺术》游戏截图

月底,一位名叫Lunyov Artem Pavlovych的制作人被玩家举报涉嫌利用“马甲账号”对其游戏《Platformica》给予“好评”。 确认无误后,Steam将他的游戏全部下架。 随后,制作人在Steam社区发声回应了此事。 他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认为自己的游戏“活该”下架。

他说自己“用了两年时间做了三款游戏,不到半天就全部下架了,活该”

除了亲自上阵“博口碑”的游戏制作人之外最近国外网站打不开,其实还有不少人致力于提供这种业务。

2016年,游戏媒体PCGamesN在国外网站Fiverr上做过一次调查。 Fiverr网站是“乙方”的平台,用户可以在这里创建页面为“甲方”提供服务并获得报酬。

但PCGamesN调查发现,该平台存在大量为Steam游戏撰写评论的“乙方”。 您只需向他们支付 5 美元并提供您在 Steam 上的游戏激活码,他们就可以在 Steam 上玩游戏。 在 Steam 上试用您的游戏,并为您的游戏写一篇好评。

直到今天,你仍然可以在 Fiverr 上找到这类业务,甚至 5 美元的定价也没有太大变化。

一些用户甚至在服务描述中列出他们评价过的游戏,以强调他们提供的服务的可信度。

资料来源:PCGamesN “这是关于用户评论中的道德规范——如何以 5 美元的价格获得对你的游戏的 Steam 正面评论”

可以说,Steam上的“读赞”行为,无论中外,早已是普遍现象。 自从Steam采用好评制度的那一天起,这种行为就与Steam市场共生——寄生在 Steam的灰色地带,渗透到这个评价体系的每一个角落。 时至今日,它已成为无处不在的“灰色幽灵”。

纵观 Steam 的历史,你可以看到 Steam 以这种行为来来回回。

而这一切的起源,或许还需要从当下玩家并不熟悉的“绿灯”时代说起。

早期的Steam平台并不是一个“只要付费就能玩”的游戏平台。 新游戏的上线受到评测者的认知、喜好和效率的限制,很多游戏上线的机会都没有。 为了改善这一现象,让更多的游戏上线,Steam在2012年推出了“Green Light”(国内玩家俗称“Green Light”)计划,这个计划就是在Steam社区中创建一个单独的版块。 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可以在“Green Light”上传他们的游戏,让玩家投票选出。 票数多的游戏可以直接在Steam上线。

“绿灯”计划的影响相当深远。 许多后世沿用至今的措施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例如100美元的固定发行费。 此外,也正是“绿光”项目的铺垫,让Valve意识到,无论游戏多么奇葩,只要找到它的受众,就能获得它的市场。 后来,Steam 决定彻底放手新游戏。 开发者只要支付发行费就可以将自己的游戏放到平台上。

大名鼎鼎的《星露谷物语》诞生于“恩宠之光”

同样,很多让玩家非常不满的负面现象,在“绿光”项目中已经有了各自的苗头:吸引眼球、大做文章的游戏,在“绿光”中更容易获得支持; 游戏质量很差,但制作方很“有情怀”的游戏,在《绿光》中随处可见。

其中,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好评”和“收集好评”的行为,是迄今为止缠绕在Steam官方身上最为突出的“顽疾”。

当时,很多开发商或发行商会通过捐赠大量游戏激活码的方式来拉取玩家群体的投票。 而当游戏通过“绿灯”成功上线后,他们会继续通过这种方式让玩家给游戏好评,从而获得更多的曝光度和更“好看”的好评率。

当时淘宝上有很多钥匙商户就是用这种方式囤积各种游戏钥匙出售。

赠送Keys的流行也导致Steam上出现了很多团体,专门强制要求游戏开发商免费赠送Keys,否则就会在《Green Light》中被投反对票。 这与不久前《鳄鱼侦探布罗格》的主创如出一辙,因为拒绝向部分“Steam鉴赏家”提供免费游戏密钥,遭到这些鉴赏家的集体抵制。

这些群里有大量的“机器人小号”,专门用来投票的

此外,即使开发者无意通过“重评正面评价”赢得本次比赛,只要他的游戏出现在“绿灯”中,无论是还在投票中还是已经通过“绿灯”正式发布Light”,将吸引无数“神秘人”,为他们提供“获得好评”和“获得好评”的生意。

屡禁不止,日益猖獗的“刷卡”行为,让“绿灯”的公信力急剧下滑。 虽然Steam一直强调《绿光》游戏的票数不是关键,他们只是想通过玩家的行为来观察游戏的潜力,但这种说法并不能阻止开发者追求更多“票”。 也正因如此,玩家对“绿灯”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更愿意相信那些不走“绿灯”渠道,靠自身游戏品质在平台上审核上线的游戏。蒸汽平台。

而这些问题也让V社老板G发胖,称《开绿灯》是“典型的选举失败”。 终于在2017年2月,Steam发布了《Steam的蜕变》一文,宣布将扫清Steam发展道路上的“最后也是最大的障碍”“绿灯”,放开新游戏上线限制,提供游戏开发商 提供最直接的游戏发行渠道。

但问题是,“绿灯”的存在并不是“审评好评”现象的根源。 Steam这个成长中的游戏渠道,是无数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逆风作案”的目的。 就像在手机软件市场,“刷好评”是为了争取排行榜排名和首页展示一样,Steam里的“刷好评”也在寻求更多的关注和曝光,最终的追求是让自己的游戏获得更多关注并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来自“审查”的开发人员的消息

即便没有“绿灯”这个极其方便的载体,Steam自身的评价体系中仍然存在相当多的灰色地带,可以让这种行为得以生存。

而V社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在“绿灯”工程结束之际,他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整治一系列乱象。

2016年9月13日,Steam更新了玩家评论系统的社区规则。 在具体的更新说明中,有专门的章节来说明Key对评论系统的影响。 他们认为,免费密钥可以很容易地被人们用来“夸大评论分数”——根据他们的调查分析,至少有 160 款游戏因为免费密钥而获得了更高的正面评价。

图中的大体思路:Steam Key 一直都是由开发者免费赠送或者通过其他在线或零售商店出售,这一点没有改变。 但是,这些密钥最终很容易以夸大评论分数的方式使用。 对 Steam 游戏的分析表明,在至少 160 款获得正面评价的游戏中,使用 CD 密钥激活产品的用户比例明显高于直接在 Steam 上购买游戏的用户比例。 当然,游戏可能会出现这种行为也有合理的原因:某些游戏在 Steam 上拥有大量观众、尝鲜者或 Kickstarter 支持者,他们对游戏相当热情,而且他们对游戏的投入要大得多。 但在许多情况下,Key 的滥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重复和/或大量生成的评论,或者来自与开发者关联的帐户的评论。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现在已采取行动禁止虚假评论,并将终止与违反我们规则的开发人员的业务关系。虽然用户报告滥用情况在社区中很有价值,但这种情况何时发生变得越来越难以检测哪些来自 Steam Key 的评论是合法的,哪些是人为影响的

因此,为了避免Keys被滥用,Steam虽然不会禁止开发者获取和分发免费Keys,但从即日起,他们会将通过Keys激活游戏的玩家的评论从整个好评系统的评分中移除。 也就是说,自本公告发布以来,无论使用Key激活游戏的玩家留下多少好评,都不会影响游戏本身的评分。 这些评论的右上角也会出现钥匙图标,表示用户是使用Key激活游戏,并非直接通过Steam商店购买。 玩家可以以此来鉴别此评论的可信度。

2017 年 3 月 10 日,该规则进一步细化。 除了一键激活游戏的玩家评论外,所有免费获得游戏的玩家评论——包括赠品赠品、免费周末活动等,均不计入总体好评。 自此,从“绿光”时代初期开始就通过赠送Key影响游戏好评率的“刷好评”行为可以说被彻底杜绝了。

然而,“你有好计,我有墙梯”,尽管Steam早在2017年就堵住了社区规则的诸多漏洞,但从近期《兵马俑》和《最》带来的风波来看,这种行为“检讨表扬”的说法时至今日依然存在。

除了此次事件疑似雇佣“水军”“拿好评”的手段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少游戏厂商通过“好评返利”、“评论抽奖”等方式获取更多游戏. 称赞。

通过这些方式获得额外的“好评”,被很多游戏玩家所鄙视,但如果单纯从Steam的规则来看,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对这些游戏发表评论的账号最近国外网站打不开,实际上是在玩了一段时间后购买了游戏并发表评论的——从Steam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是规则范围内的“普通用户”。

买了游戏,玩了游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这些用户符合“正常玩家”应有的所有特征

为了弄清楚目前Steam“评测”市场的真实情况,我们假扮某游戏发行商的工作人员,联系了一位提供相关服务的负责人。 通过一系列的磋商,我们了解了他们最新的报价,以及一些具体的操作细节。

当我们问及Steam是否还能“获得好评”时,对方给出了非常明确和肯定的回答。 关于“刷积分”行为是否会带来风险的问题,对方表示,任何“刷积分”的行为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他们目前还没有遇到过。 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刷赞号”的账号轨迹来规避风险,比如优化游戏时长、文案等。

为了保护双方的隐私,避免一些不良影响,我们在聊天中隐藏了双方的个人信息

而当我们询问是否需要提供“评论好评”的账号时,对方表示他们会提供相关的文案和账号,我们只需要支付他们购买游戏的费用。 由此可见,目前“评论好评”的服务商已经清楚地知道免费Keys对他们来说没有用,购买相关服务的客户也必须向他们提供购买游戏的费用。

沟通过程中,对方提供了一份今年8月份刚刚更新的报价单。 通过这个报价,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好评”业务已经相当完善,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类型的服务供客户选择,从添加心愿单到特定的“好评”发布无所不包,甚至“开心” " 评论的选项可以是定向的。

根据他们报价单中对不同类型服务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已经运营了一批非常“现实”的“审核账户”。 在这500多个账号中,不仅新旧账号鱼龙混杂,而且这个分类非常详细,评价的字数、评价的“真实性”、评价的时长都严格把关分级,并提供一定的“售后服务”。

夸张地说,根据这份报价单提供的信息,以及我们在与对方沟通中了解到的一些细节,游戏方购买相关业务后,确实可以获得大量“诚意点评”。 哪怕和普通玩家的评论有一定的出入,但如果不仔细甄别,普通玩家恐怕很难从这些评论中看出什么“蛛丝马迹”。

虽然这些具体的细节只能说明我们所咨询的业务提供者的情况,但既然其他类似的团队都能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来,我相信他们提供的业务不会与此有本质的区别。 区别。

而这些情况都说明,目前的“评论”业务,基本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绕过Steam的社区评论规则。 他们提供的业务确实属于Steam禁止的类别,但Steam很难从浩如烟海的评论中准确找出他们。

当然,后续Steam运营商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将这些“特别好评”一一清理,甚至封禁相关游戏。 在《兵马俑》和《最》的评论区里,问题明显的“特赞”已经不多了,今天所剩无几。

但需要考虑的是,即使一款游戏获得了相当多的“特别好评”,也不代表这款游戏的开发商和发行商有违法行为。

虽然可能性不大,但还是会出现对竞争对手“复评好评”或“复评差评”的情况。 此前,《鬼谷八荒》的“创意工坊”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不满《鬼谷八荒》官方系列的玩家为了将《鬼谷八荒》架上历史的“耻辱柱”,与《三国志》的“黑粉”们互相“检讨”游戏,从而争夺“Steam好评垫底”的年度闹剧,足以说明现实的荒谬和无限可能。

我们也写了一篇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鬼谷八荒》和《三国杀》,谁才是真正的小丑?

因此,如果Steam不能从规则层面杜绝这种现象,那么面对那些明显的“审查”现象,还是需要更加慎重的甄别和惩罚,不能采取“一枪毙命”的粗暴手段. 否则,事情可能会被推向更糟的境地。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游戏玩家对干扰玩家选择游戏“标准”的“评论好评”行为颇为反感,对公平竞争的破坏也感到不满整个市场的环境都受到了这种行为的影响,但在这种行为已经完全符合Steam社区规则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有合适的方法来根除这种现象。

不知道Steam未来能否通过规则的进一步完善来约束“评论好评”的行为。 从《八仙过海》的现状来看,这种私下里的“外招”还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只能说希望玩家以后认真对待Steam商城的好评,多方面去考虑这款游戏是否适合自己。 此外,主动上报明显异常的游戏,也能提高Steam官方处理这些问题的效率。

很多年前,我给淘宝上的一个卖家差评。 当时具体买了什么我记不清了,但商家的反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写完那个差评后,三天之内接到了不下十个电话。 对方的语气从客气到不满再到愤怒。 要求我删除差评的“交易”从返利到退款再到送礼不等。 .

我删除了那个差评,但是没有用,只是为了他以后不要再骚扰我了。 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我对一件商品的评价在我眼中和在卖家眼中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从那以后,无论我怎么评价一个产品,我都很少在它的销售平台上评价它。

我对那个商人没有感情上的反对。 在淘宝这个人人“好评如潮”的平台上,一个苛刻的差评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我能理解。 只是每当我打开这些购物平台,看着用户评价栏里的“虚假繁荣”,我总觉得是莫大的讽刺。

如果可能的话,我不希望 Steam 变成那样。 我相信你也不想。

赞(0)
文章名称:《谁都讨厌的“刷好评”,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虫》
文章链接:https://www.fzvps.com/56732.html
本站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删除,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图片版权归属各自创作者所有,图片水印出于防止被无耻之徒盗取劳动成果的目的。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