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我们一起努力

如何设计一个MQ消息队列? (云服务器iops限制)

本文导航

  • 如何设计一个MQ消息队列?
  • 阿里云真的国内云计算第一吗?
  • 企业网盘哪家强?
  • M2固态和SDD固态硬盘的区别?
  • 如何在vmware下的虚拟机中安装openstack?
  • mx500和870evo哪个好?
  • 固态硬盘该如何挑选?
  • m.2转sata接口速度一样吗?
  • 如何设计一个MQ消息队列?

    1.先上图,明确一个消息发送和消费的流程2.消息消息首先需要定义消息协议,比如ActiveMQ,Stomp,XMPP等3.消息协议定义好了,明确消息队列需要满足什么场景是否需要保证消息可靠性,如果需要就要做存储的高可用;是否需要支持同步和异步消息;是否需要保证消息的顺序;是否需要支持延时消息具体可以参照很多开源实现的特性,比如RocketMQ就是高可靠的,Kafka就是高吞吐量的,但是不是高可靠的。

    阿里云真的国内云计算第一吗?

    毋庸置疑,如果论市场份额和投入成本来算的话,阿里云绝对是国内第一,甚至在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根据IDC2017年整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阿里云仍然牢牢地占据市场龙头老大的位置,全国市场份额达到45.5%;而腾讯云则屈居第二,市场份额突破10%;中国电信排名第三,达到7.6%,金山以6.5%位居第四;AWS首次进入市场前五,占据5.4%。可以说,阿里云的领先地位无人能够撼动,即便其他对手加起来也难以超越。在国内取得遥遥领先的基础上,阿里云在国际上也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根据Gartner发布的全球公共云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云计算市场排在前三的分别是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其中亚马逊年收入达到122.21亿美元,市场份额超过54%,微软年收入达到31.3亿美元,市场份额达到8.7%;阿里云年营收达到10.9亿美元,份额达到3.7%。那么,为何马云的阿里云能够迅速突起,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顶尖代表呢?阿里云布局早,马云眼光长远精准说起国内云计算业务的布局,想必不少人都听说过8年前的那场深圳峰会。在当时,阿里、腾讯、百度BAT三巨头大佬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主角就是云计算业务。马化腾在会上表示,有样东西,是一个比较超前的概念,可能要过几百年、一千年后才能实现;李彦宏则说:“它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马云则认为,如果没有它,他们将来会死掉。因此,在马云的领导下,阿里巴巴下定决心要发展云计算业务,不仅要做云,还要做自主研发的中国云。结果,百度和腾讯错失先机,等到2012年市场蓬勃起来,腾讯才觉悟开始布局云计算,但已经落后于人。阿里云要做自主研发的中国云,每年投入资金最多近几年,相比较于腾讯,阿里是最注重技术创新的科技企业。2009年,阿里云正式成立,从创立初期马云便决定要做自主研发的中国云,公司上下齐心协力研发了“飞天”的大规模计算操作系统。到2013年,阿里云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对外提供5K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公司。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阿里巴巴的技术研发投入达到170亿元,腾讯研发投入为118.4亿元,百度则为101.5亿元。马云还专门成立了达摩院等全球顶尖研究机构,承诺未来三年阿里巴巴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国产自主创新技术研发。不满足于国内市场,阿里云还大举进军海外如果仅仅在满足于国内市场的地位,阿里云显然是不可能成为全球第三大云业务平台。积极布局全球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客户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阿里云迅速成功的重大动力。目前,阿里云的基础设施已经覆盖了全球18个地域,45个可用地区,包括路易威登、洲际酒店集团、飞利浦、毕马威、马牌轮胎等重磅国际头部客户都与阿里云达成了合作关系。不当“拿来云”,不惧中美之争由于未来将是云计算的未来,有人曾表示“云计算”将会是全球第四次新型工业革命,可见拥有自主创新的云计算业务是多么重要。而目前备受大家关注的则是在云计算市场上的中美之争。一场关于“自主可控云”和“拿来主义云”的讨论在国内表现的十分激烈。而马云领导下的阿里巴巴云,不仅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飞天”操作系统,还树立起了一条自主原创的云计算技术、模式。可以说,阿里云的壮大,也代表着中国技术走上国际舞台,与科技强国美国展开较量、竞争。

    企业网盘哪家强?

    我们公司用下来,还是Mobox企业云盘简单好用些● 一键部署10分钟可以构建自己的企业网盘系统● 简单易用企业网盘继承Windows资源管理操作使用习惯用户免培训,自然掌握使用● 高速文件传输企业网盘高速文件传输、支持断点续传、支持妙传● 文件服务器分布式部署企业网盘文件服务器支持异地分布式部署,大大提高了效率,及降低网络依赖● 分级分权管理企业网盘支持文档的分级分权管理,是企业内部电子文控中心Mobox企业网盘特殊功能● 同步盘功能自由绑定本机工作目录与网盘进行同步,工作目录内有任何文件操作企业网盘自动更新,解决重要文件异地存储备份的问题,提高数据安全性● 文件共享、文件标签、文件评论存储到企业网盘的文件可以共享给同事,共享时可以控制共享次数及有效期。可以对网盘文件加入标签方便查询于分类。可以对共享文件进行评论,提高协作能力 ● 与邮件系统集成很多邮件系统不允许发大附件,通过企业网盘先将文件存储到网盘,之后产生网盘号,邮件发企业网盘号给你们同事。● 随时随地获取文件企业网盘开通外网访问后,以后用户不管出差到哪里,只要上网后就能获取所需要的文件。

    M2固态和SDD固态硬盘的区别?

    SSD就是指固态硬盘,M.2是SSD的一种接口类型,二者相当于烤牛肉与烤肉之间的关系。2019年,SATA SSD和M.2 NVMe SSD已经成为两个热门固态硬盘装机必选,而到了2020年,SATA3.0的SSD风头被盖过,M.2 NVMe SSD越发主流。如果你手头有多余的M.2 NVMe SSD,与其匹配的M.2 NVMe硬盘盒也已经出炉了,二者结合,就可以做成M.2版本的移动硬盘,更便携,更易用,最关键的是,读写读速可以飙到900MB/s以上。所以无论是装机,还是打算长远使用,买SSD固态硬盘的时候,M.2都更值。下面附上一个我刚写的M.2 NVMe SSD固态硬盘盒评测,可以供题主参考。品牌喜好一朝成型很难改,除非体验样本足够多。写个用了2年依然坚挺的650W金牌全模电源,评论区就有喊贵100的振华更香的,没用过振华你就没底气跟人家论斤两;但评测M.2固态硬盘盒子,用过七八套总比踩一次坑的有说服力,下面这个M.2 SSD铝合金盒子就是我的“第五坑”,C口+铝合金超薄盒,标称10Gbps可跑满900MB/s读写速度上限,到底是坑中有水,还是实力在线,且看我实测。出品人ORICO,型号PVM2-C3,读过我之前评测的朋友应该猜到C3赌赢Type-C USB3.1 10Gbps接口与速度,俗称1秒传1G,这也是M.2 SSD不插主板塞盒子的优势,SATA固态将越来越没市场。包装正背面中还表明支持UASP加速,银色铝合金回归质朴外观,主控JMS583,最高支持容量2TB,Windows/MAC/Linux系统都兼容。上次写个透明版的M.2盒子,有人表示塑料难承散热之重(选择性忽视了内部的铝合金散热背甲),这次纯铝合金总可以了吧?在保证高效散热的同时,能做到104x26x9mm这般小巧,应该没有第二家。全家福自带螺丝刀,不用想了,免工具是不存在的,考虑随时“换盒子”的朋友可以绕路了。电路中有大功率电感、大面积散热铜条。一机双线配置,A to C和C to C短线各一条。这款的盒盖是“掀开式”,一端凸起抵住盒内凹槽,另一端用1枚螺丝固定,随机附件螺丝都是双份,包括固定SSD的限位公母螺丝,兼容2230、2242、2260、2280,不支持22110。之前透明盒子里的板子上印制C3-R1.1,这款是R1.0,代系显老一些,均为JMS583主控,通过了USB-IF认证,属于针对PCI-E/NVMe设计的USB桥接晶片,支持Type-C USB3.1 Gen2高速传输,支持UASP加速协议和Trim指令,是Type C to C传输线的绝配,连续读写可高达盒子上限,官标读写最高992MB/s(指定平台,环境不同或有缩水),主流笔记本、台式机后有C口的更适宜。轻薄外壳的金属,阳极氧化工艺加持。内贴硅胶导热片,可满足两侧迅速散热,高速传输时不会聚集热量导致降速或故障,同时这个表面质感确实不错。测试比我上个M.2硬盘盒进行的要早一些的,当时将刚从PC上退役的建兴T11 Plus 256GB SSD做了数据备份,然后装入ORICO PVM2-C3进行测试。下图可以看到内附硅胶导热片,其实盒子的两个内侧都有预置的3个小方块(共6块赚了?买的时候官方宣传是4快),实际安装时,需要根绝SSD的尺寸,自行调整导热片位置,比如下图我做得处理室把建兴SSD的品牌标签先揭掉,然后将硅胶导热片挪到对应SSD颗粒的位置,这样才能保证导热效率最佳。Type-C口特写,测试时没用上C to C线,用的A to C接电脑x470+2700x平台,拆掉主板副M.2位SSD以尽量保证实测外接PSSD的读写速度为最高值。ORICO PVM2-C3也支持无交互时自动休眠,以降低发热、耗电,延长SSD使用寿命。通过这两张照片,大家还可以打量一下盒子的轻薄度,以及简洁精致的边缘CNC高光切片,算是颜值展示吧。尾部没忘露出板载蓝色LED的指示灯,连接硬盘(非休眠状态)以及传输数据时都会亮起、闪烁。这一侧也是螺丝孔位置。照例Po上实测跑分数据,首先是CrystalDiskMark,读取943.6MB/s很接近官标上限了,写入达到825.5MB/s也不错,如果我主板是Z390高端板,用C to C线的话,这个数据会更高吧?ATTO磁盘基准测试4.0版,跑分如下,可以看到512KB~64MB文件块的写入和读取都在极值位置,分别为830MB/s和923MB/s,64KB~256KB这几段也在700/500以上。一般AS SSD Benchmark跑分会比CrystalDiskMark稍逊,下图跑出586分,顺序读取873.99MB/s,顺序写入790.08MB/s。目前主流M.2 NVMe的SSD硬盘盒子都会一定程度上限制SSD的性能发挥,测试iops没有达到建兴T11 Plus的极致(随机读写17、18万iops),AS实测4K 64线程读取30747iops,写入28077iops,总结:相比之前我体验的几款M.2 NVMe SSD硬盘盒子来讲,这款盒子胜在小巧、简约,散热自然比塑料的的要强一些,金属质感、便携性也有优势,跑分方面可以看出ORICO PVM2-C3盒子与我上次测试的透明盒子持平且略快一些,DiskMark测速稳超900MB/s,不知是否与散热更强有关,总之没玩虚的。非要说吃亏,那就是如果你主板M.2的插槽还空着,还是老实儿用U盘吧,请遵从“速度最大化”和“物尽其用”,别拿鸡毛当令箭。上次有网友调侃说自己的日立80GB HDD还在服役,我表示该往前就走就大刀阔斧一点,M2 PSSD子已经开始作为我的C口手机专属存储、备份仓库了,与电脑一样即插即用,手机里的数据不用再二次周转,节省一步省不少事儿,主流M.2时代已经到来,几两银子的事儿,效率却提升一个量级,你掂量一下吧。

    如何在vmware下的虚拟机中安装openstack?

    OpenStack几乎支持现在所有主流的虚拟技术和Hypervisor,如KVM,Hyper-V,LXC,QEMU,UML,VMWareESX/ESXi,Xen/XenServer等,未来还会支持OpenVZ和VirtualBox.不过OpenStack首选的Hypervisor是KVM,OpenStack安装后默认使用的是KVM(–libvirt_type=kvm),不需要特别配置。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比如服务器CPU不支持IntelVT-x/AMD-V不能使用KVM或者想简单尝试一下另外一种Hypervisor怎么办呢?方法很容易,1、更改OpenStackNova的配置文件(–libvirt_type);2、给所有的Compute结点装上相应的Hypervisor就可以了。以下以LXC为例来说明如何更换OpenStackNova的Hypervisor,LXC使用的是与Xen和KVM完全不同的虚拟技术,和OpenVZ的容器技术有点类似。

      首先在所有openstacknovacompute结点上替换现有的nova-compute-kvm到nova-compute-lxc:

      $sudoapt-getinstallnova-compute-lxc

      LXC使用cgroup文件系统来限制资源和进程,libvirt需要cgroup文件系统来运行LXC,我们只要在novacompute上创建一个ctroups目录并且在/etc/fstab最后加上none/cgroupscgroupcpuacct,memory,devices,cpu,freezer,blkio00这行就可以了,别忘了重启系统:

      $sudomkdir/cgroups

    $vi/etc/fstab

    none/cgroupscgroupcpuacct,memory,devices,cpu,freezer,blkio00

    $sudoreboot

      重启后可以看到/cgroups下面多了很多东西:

      $ls/cgroup/

    blkio.io_mergedcpu.shares

    blkio.io_queueddevices.allow

    blkio.io_service_bytesdevices.deny

    blkio.io_serviceddevices.list

    blkio.io_service_timelibvirt

    blkio.io_wait_timememory.failcnt

    blkio.reset_statsmemory.force_empty

    blkio.sectorsmemory.limit_in_bytes

    blkio.throttle.io_service_bytesmemory.max_usage_in_bytes

    blkio.throttle.io_servicedmemory.memsw.failcnt

    blkio.throttle.read_bps_devicememory.memsw.limit_in_bytes

    blkio.throttle.read_iops_devicememory.memsw.max_usage_in_bytes

    blkio.throttle.write_bps_devicememory.memsw.usage_in_bytes

    blkio.throttle.write_iops_devicememory.move_charge_at_immigrate

    blkio.timememory.numa_stat

    blkio.weightmemory.oom_control

    blkio.weight_devicememory.soft_limit_in_bytes

    cgroup.clone_childrenmemory.stat

    cgroup.event_controlmemory.swappiness

    如何设计一个MQ消息队列? (云服务器iops限制)

    cgroup.procsmemory.usage_in_bytes

    cpuacct.statmemory.use_hierarchy

    cpuacct.usagenotify_on_release

    cpuacct.usage_percpurelease_agent

    cpu.rt_period_ustasks

    cpu.rt_runtime_us

      修改OpenStackNova配置,将nova-compute.conf里面的–libvirt_type=kvm改成lxc:

      $sudovi/etc/nova/nova-compute.conf

    –libvirt_type=lxc

    $sudorestartnova-compute

      重启所有novacompute结点上的nova-compute服务,有必要的话重启所有novacompute结点。

      那镜像怎么办呢?以前为KVM上传的镜像也可以用在LXC上吗?嗯,可以。下载oneiric-server-cloudimg-amd64.tar.gz解压并镜像到OpenStack:

      $wget

    $tarzxvfoneiric-server-cloudimg-amd64.tar.gz

    $euca-bundle-image-ioneiric-server-cloudimg-amd64.img

    $euca-upload-bundle-boneiric-m/tmp/oneiric-server-cloudimg-amd64.img.manifest.xml

    $euca-registeroneiric/oneiric-server-cloudimg-amd64.img.manifest.xml

    $euca-describe-images

    IMAGEami-00000001oneiric/oneiric-server-cloudimg-amd64.img.manifest.xmlavailableprivatex86_64machineinstance-store

    $euca-run-instances-kvpsee-tm1.tinyami-00000001

    $euca-describe-instances

    RESERVATIONr-4bbu7bd7sanbidefault

    INSTANCEi-00000001ami-00000001172.16.39.6172.16.39.6runningvpsee(vpseecloud,node00)0m1.tiny2012-01-20T08:04:05Znovaami-00000000ami-00000000

      需要注意的是,OpenStack目前不支持混合Hypervisor,也就是说所有novacompute结点上必须使用同一种Hypervisor,不过支持混合Hypervisor的OpenStack正在计划开发中。

    mx500和870evo哪个好?

    870evo好。

    三星870 EVO使用最新的V-NAND闪存和控制器。这些硬盘采用了可变的SLC缓冲区,该缓冲区使用了三星的Intelligent TurboWrite技术来保持最佳性能。总体来说,读写速度分别为560MB / s和530MB / s,这正好符合6Gbps SATA接口的限制。顺便说一下,随机读写IOPS也是98K和88K。

    固态硬盘该如何挑选?

    最近这些年固态硬盘几乎都被国外包揽,国内的技术很匮乏,最近光威推出了国内首款SSD,恰巧我也入手了,接下来结合使用来谈一谈。提到电脑硬盘,大家脑海中第一个所想到的品牌是什么?金士顿?三星还是……无论什么品牌的硬盘,几乎和”国产”用不沾边,的确由于技术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硬盘市场掌握在海外几家品牌的手中,而最近几年虽然很多固态硬盘已经挂上了国货的标签,但无法回避的就是芯片还是进口的。随着国内电子市场对芯片行业的呼声越来越高,逐渐有些厂商开始研发内存芯片,这几天我也选择了来自国内知名厂商的嘉合劲威,作为国产第一款SSD,这块盘子到底如何,我们来看一下。光威弈Pro SSD刚上某东笔者就入手了一单,虽然是256G的固态,也算是试水吧,后面再升级内存容量,最主要的还是看这颗国产芯的性能到底如何。既然是国产芯,那么在包装上似乎只有红色才能体现国货的那种激情感觉,抽象的龙代表着中国古老的图腾,在文化方面设计的非常有底蕴,另外整体上也加深了对其的第一印象。在产品表面延续了包装上的龙图腾以及颜色基调,弈字隐藏在当中,在图腾的下方为光威的品牌logo,虽然说硬盘的设计几乎都是相同的,但是光威弈系列的贴纸设计看上去很有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全国人民奋斗的时候。翻到背面可以看到这款硬盘的详细型号以及串码、容量等信息,笔者手中的为256G容量的,不同容量的尺寸是相同的,只不过标注不同而已。在体积方面,光威弈系列固态硬盘采用的是常规的2.5英寸设计,整体的厚度仅有7mm,相比于传统电脑中的硬盘尺寸要轻薄的很多,同样容量下当然越轻薄越好。既然是试水拆解方面一定要有,打开盒盖内部的芯片分布直接展现在眼前。光威弈系列固态硬盘采用的是长江存储TLC SSD方案,不同容量版本的组成应该是不同,笔者手中的是采用四颗武汉长江存储的64层3D TLC原厂颗粒组成的存储容量,看到武汉心里默默地点个赞。256G的盘子实际可用容量为238G,整体上还算不错。性能如何还是要看测试的结果,由于测试与系统有较大的的关系,笔者手中的为小米笔记本15.6英寸,四核i5处理器,显卡为MX110,前些年买来用于出差和办公使用的笔记本,薅羊毛低价购入,所以作为日常办公使用。无奈这个本子没有留下另一个SATA接口,所以只能以硬盘盒的形式测试数据的吞吐量。声明:硬盘盒子测试数据会导致SSD的数据下降,插在SATA接口才会显示正常的数据。首先通过CrystalDickMark测试,读取为435,写入为361,再看下朋友的硬盘数据,总感觉他买的是假货,数据怎么这么差。不过整体而言数据已经让人很满意。接着又使用ATTO对磁盘的基准测试,同样两块盘子使用同样的设备和环境测试数据,结果如下:整体上这块盘子给我的印象不错,还是令人满意的,可以持续在车上坐着等着M.2的SSD,硬盘的容量和读取速度是呈正比的,所以在容量越大的盘子上读取速率会更加令人满意。在当前的背景下,能够有如此的成绩,非常令国人们自豪,最起码硬盘的价格不会水涨船高,不会受到外界的价格牵制,当然这一些不是靠一两个企业才能决定的,相信后面会有更多的品牌脱颖而出。

    m.2转sata接口速度一样吗?

    不一样。支持NVME和SATA通道,其中前者走PCI-E通道,能提供高达32G的带宽,而SATA3.0只有6G带宽。

    M.2是源于笔记本超薄需要而设计的接口,因为笔记本不能像台式机那样大尺寸的接口衔接,所以发明了M.2接口类型。同时M.2接口具体走线(通道)又分NVME协议和早期的SATA协议,所以多数笔记本是SATA协议的通道最慢,比较新的换代才是走NVME,而且它还多数走的是PCIE2.0。

    扩展资料:

    M.2固态硬盘是一种全新的接口的固态硬盘,M.2的接口宽度是相同的但长度有2242、2260和2280三种,PCB越长能放的颗粒越多,容量也越大,通常微星主板上的都是2280规格。

    M.2接口的固态本身还有2种定义,分别支持NVME和SATA通道,其中前者走PCI-E通道,能提供高达32G的带宽,而SATA3.0只有6G带宽,因此速度可想而知。另一种SATA通道,因此速度与普通SATA硬盘没多大区别,都受制于接口限制。

    此外NVME接口的延迟要比SATA低很多,因此IOPS操作性能更强。

    赞(0)
    文章名称:《如何设计一个MQ消息队列? (云服务器iops限制)》
    文章链接:https://www.fzvps.com/50749.html
    本站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删除,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图片版权归属各自创作者所有,图片水印出于防止被无耻之徒盗取劳动成果的目的。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