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我们一起努力

北京记忆之电报大楼背后的故事,那曲服务器

转自:正阳书局砖读空间

前两天和一个出国的朋友聊天,问她想家么,她说每天忙的晕头转向,哪儿有时间想啊!

伴着绿皮摩托的声音,四九城纵横交错的胡同里,隔着当街老远就听见有人扯着嗓子喊上一声“有电报”,一胡同的街坊全都惊醒,收到电报的战战兢兢,邻居也都忙过来关心几句。——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这是北京城里常见的光景。西长安街11号,北京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北京电报大楼”,就是这些电报的源头,那里曾是全亚洲最大的通信枢纽。

即使是今天的北京,在西单一堆繁华的商业楼宇中,这个样式有点儿古旧的北京电报大楼,也依旧是那么雄壮、威严,101米长、73.37米高的楼体四方端正,从上方俯视为“山”字形。

1952年,北京电信局申请建造北京电报大楼。最开始,电报大楼的选址是在北京西单北大街的电话局的位置,但刚挖了地基,就因为拓宽西单北大街的原因被叫停。两年之后,北京市规划部门重新核准相关规划,西长安街扩建拓宽,电报大楼被安排在拓宽后的西长安街北侧,由建筑学家林乐义设计。

1958年国庆节之前,电报大楼落成,从此成为长安街上一座经典建筑。大楼的质量特别好,据那里老一辈工作人员的话来说,大楼外墙面上贴的薄砖,“质量绝对值得骄傲,自从贴上以后,没有掉过一块。”为庆祝电报大楼建成,1958年9月29日,中国邮政还发行了北京电报大楼落成纪念邮票一套,分别是450万枚4分,450万枚8分。这些邮票成了不少外省市人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很多人即使没有来过北京,也都知道北京有这样一座电报大楼。

既然是电报大楼,就不得不说说电报。过去的通信技术还不像现今那么发达,电报大楼是北京人通过电报、长途电话与外界沟通的主要场所,那嘀嘀嗒嗒的发报声曾经响彻整个大楼一层的营业厅。

60年代时候的电报,一个字是7分钱;70年代涨到9分;80年代又变成了1毛3分5厘。现在看这简直算不上什么钱,可过去老北京一个月工资才多少钱呢?一大家子的嚼谷,就靠那几十块钱,这电报字儿多点,日用品就得少买点儿,所以过去发电报,都得惜字如金,能用一个字说的就绝对不会用两个字,把文言文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一般的北京家庭,如果不是遇到大事、要事、紧急事,根本不舍得发电报。这就是为什么,胡同里的人家那时候最怕听到的,就是外面喊的那一声“谁谁谁家有电报”,因为上面搞不好就写着如“父病危速归”这样的坏消息。

在电报大楼的鼎盛时代,北京的个人电报业务量最多时每月能超300万份。当时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得知消息的人们都不约而同涌向了电报大楼,两三天时间内发往唐山的电报,从几十封突增到上万封,多得要用麻袋装。

当然,对一代代的北京人来说,咱们对这个长安街上矗立了半个多世纪的电报大楼最熟悉的,还是那响彻北京城的楼顶钟声——《东方红》。

电报大楼上装着四面塔钟。大钟表盘的直径是5米,时针分针比一般人还要高,刻度的尺寸大概能钻出一个人。塔钟的报时旋律《东方红》,是当年由周总理亲自选定的,每天早7时第一次报时播放全曲,其他整点时播放前几小节。上世纪60年代初,电报大楼每天24小时都会整点报时,后来因为声音太清脆,效果太好,容易夜间扰民,所以改为每天早晨7点至晚上22点间报时。在特殊的日子里,电报大楼的钟会变成典礼或纪念日的一部分,为重要活动报时。

在北京还没有今天这么大的时候,北京人每天就在早晨7点伴随着电报大楼《东方红》报时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22点伴随着电报大楼的报时进入梦乡。这首《东方红》当时可以传出好几里地,北海遛早的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至于居住在西单附近的居民,那更是已经把电报大楼的钟声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能够实现早上一听钟声就醒,晚上一听钟声就困。据说,电报大楼有一次因为维修,钟声停响了几天,结果附近的居民跟着不自在了好几天,有的人甚至因为没有听到钟声的召唤,结果上班迟到了。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琉璃厂这边上学,第一堂课8点15分下,只要一听见“东方红,太阳升”,班里同学就都知道这是8点了,快下课休息了,都不由变得精神抖擞起来。那时候电报的使用概率已经不高了,我们小孩儿不知道电报大楼到底干嘛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没有电报大楼报时的早晨,不是个正常的早晨。

1998年9月28日,电报大楼作为当时北京惟一24小时营业的电信综合营业厅正式营业。1998年底,电报大楼工作人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公众多媒体互联网China169,并加载了中文内容,中国的第一台服务器也正式落户北京电报大楼。2001年8月1日,当时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了公众电报特急加急业务,电报由此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今天的人们别说去发电报,大部分已经连见都没见过电报了。

2017年6月15日,陪伴了北京人59年的电报大楼一层营业厅正式停业,北京唯一的电报业务窗口搬至复兴门内大街。“电报大楼”这栋楼,从此告别了“电报”。

大楼一层停业前,一位老电报员自己给自己发了最后一封电报:

北京记忆之电报大楼背后的故事,那曲服务器

“吾于1982年入职北京电报局,目睹35年变迁,时代变革天翻地覆,无以言表,故以此纪念。”

电报大楼的报时钟声则被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赶上整点时,你依然能听到那曲《东方红》,当然前提是你呆在西单附近。

有人说“小时候天天能听到,听了20年,不知道什么起就听不到了。”

其实不是听不到了,而是这一代人长大了,走得已经太远了。

也有很多人抱怨说,如今楼高车多,《东方红》的声音不脆了,也传不远了。

是啊,电报大楼陪了北京人60年,确实老了。

一层停业后的电报大楼我曾经去看过,楼门口立了四个牌子,上书四个大字:“请勿停留”。

时间不会停留,我们终归是要往前走的。

赞(0)
文章名称:《北京记忆之电报大楼背后的故事,那曲服务器》
文章链接:https://www.fzvps.com/48228.html
本站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删除,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图片版权归属各自创作者所有,图片水印出于防止被无耻之徒盗取劳动成果的目的。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