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我们一起努力

全球云计算份额(云计算 全球排名)

目录:

  • 1、云计算未来几年的发展怎么样?
  • 2、一年豪掷3000亿搞研发,互联网公司谁更“支棱”?
  • 3、云计算未来的发展怎么样?
  • 4、阿里京东“喜提”国电投,互联网大厂为何“拥抱”能源大厂?
  • 5、云计算服务商有哪些

云计算未来几年的发展怎么样?

2021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超3100亿元

在我国,云计算市场从最初的十几亿增长至目前的千亿规模,行业发展迅速。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2019年期间,我国云计算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速均在30%以上,呈高速增长态势。2020年,我国经济稳步回升,云计算市场呈爆发式增长,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2091亿元,增速56.7%。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3102亿元,增速48.4%。

公有云占比接近60%

从细分市场来看,公有云市场占比逐年提升,2021年我国公有云市场占比最高,达59.7%。

我国IaaS市场最为成熟

从公有云细分市场来看,与全球发展现状不同的是,目前,我国云计算以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市场的发展最成熟。2020年,我国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达到895亿元,占公有云市场规模比重达70.09%,受新基建等政策影响,IaaS市场持续攀高。同时,参考全球云计算市场发展现状,我国SaaS(软件即服务)市场将有极大的发展潜力,2020年,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达279亿元,占比21.85%。2021年,我国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占比22.82%,IaaS占比62.14%。

阿里云市场份额最高

中国云计算产业各领域主要领先厂商主要如下:

从厂商市场份额来看,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统计,阿里云、天翼云、腾讯云占据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前三,华为云、光环新网(排名不分先后)处于第二集团;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位于公有云PaaS市场前列。

注:截至2022年6月,中国信通院尚未发布2021年数据。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一年豪掷3000亿搞研发,互联网公司谁更“支棱”?

来源 | Tech星球

文 | 杨晓鹤

2022年,互联网公司集体遭遇增长怠速、降本减出,以及中概股绞杀的多重不利因素。

5月26日阿里公布的财报,算是为市场带来一些好消息。其中,阿里云EBITA利润从2021财年的亏损22.51亿元改善为2022财年的盈利11.46亿元,这是阿里云成立13年来首次年度盈利,也是国内唯一实现盈利的云服务商。

一直以来,以云计算、AI、芯片等技术为主要的创新领域,逐渐成为互联网下半场的增长引擎,如今在坚持10余年后,头部的阿里终于证明这条路可行。

而且,这份成绩来得正是时候。众所周知,国内互联网红利正趋于消失。在用户与业务增长乏力下,资本对互联网公司不确定性的顾虑,导致后者市值正急速下降。根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底,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为9.9万亿元,较去年年底下降20.2%。2021年四季度,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营收为9863亿元,同比增速为12.9%,较上年同期下降8.3个百分点。

20年前,纳斯达克从最高点的5048点跌到了1114点,缩水了78%,两年间市值共蒸发了5万亿美元,Netscape、yahoo、worldcom等公司都遭遇了重创,但也锻炼出了微软、亚马逊等公司穿越周期的能力。

如今,国内互联网企业享受到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巨大流量红利,但也较早意识到提升 科技 硬实力的必要性。透过最近的财报季,透视哪些公司具备跨过互联网“中等收入陷阱”的能力,则显得比较有意义。

Tech星球通过对近期护互联网公司发布的财报数据粗略计算,发现尽管当前发展环境仍然充满冷意,国内互联网Top 10 公司2021年总研发投入,仍然接近3000亿元,研发投入基本保持30%以上的增幅速度。其中阿里巴巴最高已经达到1200亿元,在国内排名第一。

这些数千亿的研发投入,能否成为互联网公司动能转化后的发展支撑力?

无可否认,互联网正进入更正常的发展节奏。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受互联网流量红利褪去,宏观环境变化以及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影响,2021年Q4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营收为9863亿元,同比增长12.9%,较去年同期下降8.3个百分点。

尽管营收增速在下降,但大家都在加大投入,以期实现“深蹲”后的更高跃起。

具体来看,2022财年,阿里巴巴总收入为收入为人民币 8530.62 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净利润为人民币1363.88 亿元。在电话会上阿里披露,过去一年,阿里巴巴技术投入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到14%。

腾讯Q1财报数据创营收、净利增长水平创近十年季度新低。但腾讯研发投入仍在增长,为153.83亿元。百度2021年营收1245亿元,核心研发费用221亿元;网易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研发投入34个亿。

互联网大厂急剧提升研发投入占比,背后的深意也是为了改变流量广告为主的营收模式,真正建立多元化、 健康 的营收体系。从阿里的“云计算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云计算”两项收入看,虽然分别仅占12.1%和7.68%。但如果从亚马逊看,AWS云服务以 15% 左右的收入份额贡献超30%的利润。刚开始盈利的阿里云,未来也将成为阿里的盈利担当。

和阿里巴巴的转型思路一致,互联网公司最高千亿,最低百亿的烧钱投入,集中在了云计算、AI、量子计算、芯片、5G、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都是为了在互联网下半场建立起新的增长曲线。

但技术研发的投资周期长,投资重,回报见效慢,需要坚定的信心。

回想2009年,阿里云因为过于烧钱且看不到前景,在内部遭到质疑,马云站了出来力挺阿里云,表示将一年投入10亿一直投10年,到时候不行再说。2017年成立达摩院时,阿里也承诺三年投入1000亿元进行长期建设,对技术的坚定投入决心史无前例。

从现阶段数据来看,经过多年高强度投入,阿里的确已经完成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技术布局。目前,阿里在全球设立了七个研究中心,布局超过16个底层技术领域,开源技术项目达到3000个,这一数量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首屈一指。阿里还累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全球发明专利授权超1万件,近三年专利投入超过60%集中在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等硬核领域。

从整个行业看,这些为技术烧钱换来的增长也十分可观。

回到2000年,彼时中国企业在《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数量仅有9家。当时美国和日本上榜企业的数量分列冠亚军,分别为179家和107家,中国在榜上排名最高的是中国石化,也仅仅排在第58位。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的《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共有143家企业上榜,比上一年增加11家,蝉联上榜企业最多的国家,美国共有122家公司入围,国内上榜企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领域。

从2015年开始,互联网企业集体开始布局云、AI等数字生产力,研发投入逐年水涨船高,粗略计算至今已经有 1 万亿元的投入,如今也到了阶段性检验成果的时候。

阿里的研发投入路径比较清晰,认准了数字经济这条路,就在云、端、底层等领域构建了软硬一体的发展模式。让业务上云,让AI提升云的智能,在自研芯片中运算,实现这些梦想主要依靠阿里云智能、达摩院、平头哥半导体公司的 科技 铁三角。

阿里巨额的投入,也换来了重大的进步,行业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2021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份额数据,阿里云依靠自研的飞天操作系统,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三,连续六年实现份额增长;同时,阿里云排名亚太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为25.53%。

而达摩院则在自动驾驶、量子计算、AI大模型等领域逐渐有建树。比如小蛮驴是阿里为“最后三公里”自研的L4级自动驾驶产品,目前已配送超1000万单,刷新国内末端物流纪录。据悉,达摩院已启动自动驾驶卡车“大蛮驴”研发项目, 探索 公开道路自动驾驶技术,这些技术产品都将对物流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平头哥去年发布5nm通用CPU芯片倚天710,性能为全球ARM服务器芯片顶级,代表着平头哥实现了从专用芯片到通用芯片的跨越,跻身一流芯片公司行列。此外,平头哥还先后发布业界性能最强的RISC-V处理器玄铁910、一站式芯片设计平台“无剑”,并开源玄铁RISC-V系列处理器及基础软件,已有超25亿颗国产芯片采用玄铁处理器,成为国内应用规模最大的国产CPU。

阿里自身的电商、物流、金融业务本身体量足够大,将这些技术产品内部适用后,拓展到全行业,是非常扎实的履带前进策略。

而腾讯研发集中在数字文创和数字经济,属于两条路发展的策略。

数字文创集中在腾讯AI Lab、多媒体实验室、幻核等创新业务部门中。比如腾讯自主研发的编解码技术拥有超100项国际编解码专利,正推进未来的VR直播等技术研发。

腾讯的数字经济也初见雏形,2021年,腾讯发布分布式云操作系统遨驰,单集群支持10万级服务器;腾讯云分布式数据库TDSQL,帮助20余家金融机构实现核心系统国产化。

虽然协同效应不明显,但横跨两个重大市场,也能保证腾讯的基本盘足够大。

百度则是押注AI为互联网下一幕,在自动驾驶、智能云、AI开放平台等领域均有布局。其中,百度智能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5%,第一季度,萝卜快跑提供了19.6万次乘车服务。同时飞桨开发者社区有477万开发者,服务了18万家企业。

过去,百度深陷搜索和信息流广告增速下滑的问题困扰,一直在苦等AI大规模商业化。从目前数据看,AI已经渐成第二曲线的趋势,自动驾驶等业务正逐步产生商业化收入。

其他诸如京东则在过去五年,将近800亿投入研发,持续聚焦人工智能方面的热点创新领域和应用场景;穿越过第一个互联网泡沫的网易,也在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占比。

在大众消费者眼中,大厂很多时候是在不务正业,阿里在搞量子计算,百度在造车,腾讯在做虚拟偶像,但实际上,上万亿的技术研发投入,数字经济的内核已经悄然发生转变。

以快著称的互联网,如今正在学会慢。

阿里从2009年开始做云计算相关研发,直到2022财年,阿里云才迎来13年来的首次全年盈利。而从90年代成立芯片设计中心到能与高通上同一张牌桌的水平,华为用了近30年。

对于很多未知性巨大的领域投入,以及当下急需突破的核心技术,互联网公司都是如何平衡呢?

在一次阿里内部业务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达摩院院长张建锋曾同下属们讨论战略,试图解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说,“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让你有恐惧感的问题,比如量子计算。”让他有恐惧感的一个场景是,“有天,阿里巴巴买再多的服务器、芯片,都算不过一台量子计算机。”

达摩院因此投入到极具 探索 意味的量子计算领域,2018年研制成功的量子电路模拟器太章,成为挑战量子霸权的最先行者;进化的太章2.0,则可大幅降低资源消耗。2个月前,达摩院公布新型量子比特芯片实现99.72%的两比特门操控精度,达到此类比特全球最佳水平。

而对于当下的场景痛点,阿里通过技术创造的新产品,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比如,在很需要老师傅的工业领域,阿里AI进入了不少特大型钢铁企业,将钢板表面缺陷检出率从人工的90%提升到了98%;全国还有近30个城市的100座垃圾焚烧炉用上阿里云AI技术提升发电量。在需要复杂计算的气象领域,达摩院AI Earth已经在水利部、国家气象中心、生态环境部等机构投入应用。

达摩院量子实验室负责人施尧耘曾形容,这种状态是“务实的理想派”,其实是聚焦未来的远景,然后不断的focus(聚焦)。也就是,技术往往从难处入手,而落地则从下沉场景入手。

这与国外的一些互联网巨头风格明显不同,Google有著名的X 实验室。这座实验室主导的项目都极具创意和前瞻性,也有一些被内部称为“Moonshot(登月项目)”,这些天马行空的项目,有太空电梯和互联网热气等夭折的项目。

相比之下,国内互联网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更聚焦、应用更接地气,他们从去IOE的IT安全出发,再投入到数字经济变革中。

当然,也需注意到,中国互联网公司与国际巨头间仍有差距。相比谷歌等企业动辄超千亿研发支出,国内大厂研发投入普遍还是百亿区间爬坡,中国互联网企业还需更多的努力。

云计算未来的发展怎么样?

2021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超3100亿元

在我国,云计算市场从最初的十几亿增长至目前的千亿规模,行业发展迅速。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2019年期间,我国云计算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速均在30%以上,呈高速增长态势。2020年,我国经济稳步回升,云计算市场呈爆发式增长,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2091亿元,增速56.7%。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3102亿元,增速48.4%。

公有云占比接近60%

从细分市场来看,公有云市场占比逐年提升,2021年我国公有云市场占比最高,达59.7%。

我国IaaS市场最为成熟

从公有云细分市场来看,与全球发展现状不同的是,目前,我国云计算以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市场的发展最成熟。2020年,我国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达到895亿元,占公有云市场规模比重达70.09%,受新基建等政策影响,IaaS市场持续攀高。同时,参考全球云计算市场发展现状,我国SaaS(软件即服务)市场将有极大的发展潜力,2020年,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达279亿元,占比21.85%。2021年,我国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占比22.82%,IaaS占比62.14%。

阿里云市场份额最高

中国云计算产业各领域主要领先厂商主要如下:

从厂商市场份额来看,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统计,阿里云、天翼云、腾讯云占据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前三,华为云、光环新网(排名不分先后)处于第二集团;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位于公有云PaaS市场前列。

注:截至2022年6月,中国信通院尚未发布2021年数据。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阿里京东“喜提”国电投,互联网大厂为何“拥抱”能源大厂?

2022年7月6日,阿里巴巴和京东同时传出消息,两家互联网顶流大厂各自与国电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这次合作非同一般,从合作方国电投的“咖位”上就能体现出来。我国共有五大电力央企——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华电集团和大唐集团,在营收和资产等指标上,国电投常年位居第二或者第三位。此外,国电投还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

在这次合作中,京东和国电投将以共建综合能源生态体系、共创数智化供应链为目标,主要围绕县域综合能源、数字化升级、物资采购、智慧物流、能源供应、碳中和规划、产业生态等领域进行合作;阿里与国电投将在“新能源”和“数字化”结合提升生产力、“三网融合”整体解决方案、战略机遇研究与技术创新等领域进行合作。

简单来说,京东与国电投的合作偏向用供应链能力为能源企业“赋能”,阿里则偏向以数字化能力帮助国电投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力等等。

合作也是相互的。在互联网公司助力能源行业的同时,也将收获回报。比如,国家电投将在运营减碳、价值链减碳、带动生态减碳等方面助力阿里巴巴的“碳中和”目标。

“从人类使用能源的 历史 来看,电力与互联网一样都很年轻。”阿里巴巴在公布与国电投达成合作的消息时写道。

这场“年轻”的合作,为什么会在此时此刻达成呢?

详解阿里、京东、国电投合作

就在这次合作协议公布前半个月左右,2022年6月20日,国电投发布公告,显示阿里、京东分别以1.8亿元和1.17亿元,中标其天枢云、天枢一号、电投云建设等项目。

其中,天枢云是一个工业物联网平台,根据国电投的要求,应具备设备连接、边缘管理、终端控制、应用商店以及数据统一、汇聚、转发等功能,还要搭建国家电投集团和其各级下属单位之间互联互通、多层联动的智慧物联底座,对外提供端到端在线智能化的云上能源服务,数字驱动三网(能源网、政务网和社群网)融合;

天枢一号是一个综合能源管控与服务平台,由国电投发布于2021年,集成了能源监视、调控、预测、分析、运维等9类功能;

电投云是一个企业私有云,全面建成后,将具备逻辑集中、物理分散、应用灵活、组件标准等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电投将集团级数据中心放在了贵州的贵安新区,以支撑其私有云。这里也是腾讯、苹果、华为等企业数据中心的所在地。

其中,阿里拿下的是电投云和天枢一号(服务器型)项目。这也不难理解,目前,阿里云是国内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云计算厂商。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2021年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数据显示,阿里云排名全球第三、市场份额为9.55%,连续六年实现份额增长。

京东收获的是天枢云和天枢一号(**型)建设项目,由京东 科技 负责实施。京东 科技 是京东集团对外输出技术的渠道,在AI、云计算等领域有着比较强的技术实力。

由此可以看出,在6月底阿里、京东中标数字化转型大单后,7月初国电投宣布和阿里、京东进行合作,也是“顺理成章”的。但其合作范围远不止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一个很重要的合作领域是物流。

其中,京东物流与国家电投上海能源 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向国电投综合能源生态体系注入供应链优势能力,就光伏领域的产品仓储、配送、安装、运维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全力推进县域清洁能源布局,共建县域综合能源一体化物流服务网络。

可以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在不久之后的未来,乡镇农村的单位、工厂或者居民,可以在网上下单订购光伏发电产品,短时间内就能收到由京东物流配送的货物,并快速组装、并网发电,就像在京东上订购家具家电那样。

能源企业转型,少不了互联网大厂

能源巨头们和互联网大厂之间的合作,其实早有伏笔。

2021年1月26日,国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就曾到京东 科技 参观调研,并与京东 科技 CEO李娅云进行座谈交流。

当时的报道称,国电投方面参观了京东视界、京东无人装备、京东无人超市、京东线上线下门店等。在随后的座谈中,“双方就京东 科技 支持国家电投数字化转型,国家电投支持京东集团清洁智慧用能、率先“碳达峰”“碳中和”,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达成共识。”并且“双方一致同意建立合作对接机制,抓紧开展具体对接,争取尽快落地见效。”

阿里巴巴和国电投的接触稍早一些。2020年8月18日,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巴巴达摩院院长、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张建锋等一行人,来到国电投总部拜访了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双方就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技术应用与产业融合、数据平台建设等业务领域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

互联网行业的数字化实力和供应链能力,是能源企业在新能源时代迫切需要的。特别是2021年底,国资委对央企“碳达峰”“碳中和”做出规定: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要达到50%以上。

当前,国电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已经超过了60%,已经提前完成了国资委的规定。其中,遍布各个县城、农村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贡献良多。2021年12月,国电投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覆盖的县域破百个。在国家和各地政策的不断支持下,县域屋顶光伏产业还将继续深入发展、普及。

为了实现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更强的供应链能力,帮助能源企业将光伏的触角伸向县域、村镇基层。这正是在自营供应链上积累深厚的京东所擅长的。

而在数字化转型上,国电投早在2021年就推出了“天枢一号”综合智慧能源管控与服务平台,促进能源网、政务网与社群网“三网融合”。而互联网公司在云计算领域有着持续投入,技术经验丰富,也能在短时间内拿出面向B端客户的解决方案,因此是能源大厂数字化转型的较优选择。

互联网大厂为何“拥抱”能源大厂?

互联网大厂涉足能源行业,并不是最近一天两天的事。

阿里和京东,都在物流领域进行过光伏发电的布局。从2018年开始,菜鸟物流就利用仓库屋顶的空间布置光伏电站并网发电。2021年菜鸟公布的数据显示,广州增城园区、东莞清溪园区、杭州下沙园区等6个园区的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超过2500万度,大致相当于节约了一万吨煤炭;2021年,京东完成在12座“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还将用3年时间搭建1000兆瓦光伏发电能力,为京东85%智能产业园提供绿色能源。

与电力、能源系统的直接合作,互联网大厂在近年积累了一定经验。

比如,阿里云和蚂蚁金服早在2015年,就和南方电网下属的深圳供电局共建“互联网+”城市电网服务;京东零售曾经中标过国家电网2019年度办公物资采购项目,京东以企业业务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几十家国电单位提供智能采购方案,服务国家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数字化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公司和能源行业的合作不断向深远推进。

2020年,京东为陕西省属能源国企陕煤集团搭建了“运销云”,促进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帮助陕煤业务流程缩短了40%、煤炭运输效率提升了30%、服务器成本下降了30%以上,助力煤炭的高效、绿色、清洁利用;

同年,国家电网一口气与阿里、腾讯、百度等41家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几乎囊括了所有“顶流”互联网大厂,并发布了围绕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十大任务”;

2022年6月,腾讯云发布了“能源连接器(Tencent EnerLink)”和“能源数字孪生(Tencent EnerTwin)”两款能源自研产品,其中“能源连接器”打通了企业微信、腾讯文档、微信小程序等大量腾讯系应用,便于应用在各类有人场景;“能源数字孪生产品”为能源产线打造1:1生产模型,帮助客户实时监测运行状况,起到节能减排和提升故障预警能力等作用。最近,腾讯也与国家电网等能源巨头达成了合作。

在C端市场增量见顶之时,发力以能源行业为代表的B端赛道,成为了互联网大公司的普遍选择。一方面是因为能源赛道前景广阔,有数据表明,单单国家电网在2020年一年,投资电力信息化的资金就达4605个亿;另一方面,助力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是互联网大公司承担企业 社会 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看来,做传统行业的B端生意,对于互联网大公司来说是一件既能得到实惠,又很有面子的事情。

再加上能源行业和“双碳”紧密相连,特别是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占了碳中和市场相当大的部分,助力能源行业的数字化,也有助于互联网大公司进入碳中和市场。碳中和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分析,未来30年为达到碳中和目标,近能源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规模,就将达到100万亿元。

从公益的角度看,互联网大公司与能源企业的合作,也能帮助其达成承诺的“减碳目标”。

比如,京东在2020年提出“到2030年,京东的碳排放量与2019年相比减少50%”的总体目标;阿里巴巴2021年发布碳中和行动报告指出,阿里将于2030年实现自身碳中和,实现上下游价值链的碳排放强度减半,且在15年间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这些宏伟蓝图的实现,必然需要在自身和合作伙伴身上一笔一笔勾画。

受制于能源企业的相对封闭性和业务复杂性,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仍对互联网公司在进一步进入能源行业的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不论如何,此次阿里、京东与国电投的合作如果能顺利落地,一定能为互联网大厂拥抱“能源大厂”开一个好头。

本文源自刺猬公社

云计算服务商有哪些

阿里云,创立于2009年,是亚洲最大的云计算平台和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和亚马逊AWS、微软Azure共同构成了全球云计算市场第一阵营。***息显示,阿里云在全球21个区域部署了上百个数据中心,管理的服务器规模在百万台。阿里云凭借着自主研发的飞天云操作系统,占据了国内50%左右的云计算市场份额,是国内云计算市场公认的领头羊和行业巨头。

腾讯云,于2013年9月正式对外全面开放,腾讯云经过QQ、QQ 空间、微信、腾讯游戏等业务的技术锤炼,从基础架构到精细化运营,从平台实力到生态能力建设,腾讯云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使之能够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集云计算、云数据、云运营于一体的云端服务体验。腾讯云在国内市场占据18%的市场份额,紧随阿里云之后。

华为云,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云计算中“公有云”领域的技术研究与生态拓展,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是目前国内大型的公有云服务与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华为云在国内市场占据8%左右的市场份额。

赞(0)
文章名称:《全球云计算份额(云计算 全球排名)》
文章链接:https://www.fzvps.com/187420.html
本站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删除,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图片版权归属各自创作者所有,图片水印出于防止被无耻之徒盗取劳动成果的目的。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