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我们一起努力

山南云主机,鲁源云主机

目录:

  • 1、云台地貌特征

云台地貌特征

云台地貌特征可以太行山南缘子房河流域的地貌景观为代表(赵逊等,2008)。子房河是南太行地区规模较小的一条季节性河流,属于卫河水系,发源于双头泉一带,流域面积约为255km2(图5-1)。河流中段建有子房水库(马安石水库),是云台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子房河流域面积不大,但它却基本上浓缩荟萃了整个南太行山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地貌类型。根据河谷形态和地貌特征的不同,以河床上的两个最显著的河流裂点为界,可将河流出山口之前的河谷段划分为3段(图5-1,图5-2):高度介于250~400m之间的河流裂点之上为上游段,包括古孤泉、双头泉、勤泉和饮羊河等主要支流水系;台头凹处高40m左右的河流低裂点到高数百米的高裂点之间为中游段,子房水库即位于该段之内;台头凹到河流出山口之间为下游段,包含了一些规模较小的支流水系。

图5-1 云台山地区地貌简图

1—中山区(海拔>1100m,大致对应于太行期夷平面);2—中低山区(海拔800~1100m,太行面被强烈侵蚀区域);3—低山区(海拔300~800m,大致对应于唐县期夷平面);4—残丘-山麓平原区(海拔200~300m,唐县面被侵蚀切割区域);5—平原区(海拔小于200m);6—河谷;7—山峰及其高程(m)

图5-2 云台山景区地貌立体图

从整体来看,根据地势高低和峰顶面的海拔,可以将云台山地区划分为两个地貌单元:①海拔1100~1300m的峰顶面,②海拔为500~700m的低山区(图5-2)。两个地貌单元大致以800~1100m的等高线所在区域为界,被高度约300~500m 不等的陡崖所分割。在不同的地貌单元中都具备太行山地区基本的地貌结构和特征,并且从山麓到山地腹地或河谷上游,可以依次观察到由河流阶地、唐县面和太行面等层状地貌面所构成的典型的层状地形(图5-1)。太行面主要分布于海拔约1100m 及其以上的主要山峰和河流上游的分水岭地带。在分水岭一带夷平面保存最好,常构成面积数平方千米或数十平方千米的山塬面。而靠近山麓地区,随着水系网密度的增加以及相应的河流侵蚀活动的加剧,该期夷平面或被侵蚀切割为山梁面和山峁面,或被破坏殆尽而不复存在。从地形地貌图上不难看出(图5-1),由于河流、冲沟不断地溯源侵蚀,太行期夷平面的分布范围正在不断地被吞噬而缩小。唐县期夷平面就分布在太行面退出的区域内或被侵蚀切割的沟谷中。在山麓地带海拔350~500m的高度和河谷中拔河150~200m的高度,可观察到比较低缓的山顶、山坡垭口和古河道。在山前地带,唐县面也多被侵蚀分解为山梁面和山峁面。在太行面和唐县面之间发育的是正在被侵蚀的山梁、山脊和陡崖状的地形陡坎。切割唐县面的是深数十米至上百米的U形或V形峡谷。在峡谷中又发育了阶地、裂点和岩坎等地貌。

发源于中山区的云台山子房河,从北西流向东南方向,跨越了不同的地貌单元,也因此造就了该区地貌发育所具有的分段性特征。地表调查发现,在河流的上游段,河床坡降比较大,河谷大多曲度较小,整体上比较平直;但向下游在距高数百米的裂点1~2km的范围内,河谷的弯曲度却明显加大,呈现出深切曲流形态。横跨主要支流的地形剖面揭示(图5-3),在河谷横向上发育了典型的多级层状地貌以及由其构成的“谷中谷”。其中太行期夷平面以分水岭一带大致等齐的峰顶面为主要标志,多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上,或构成平坦的、数千平方米的峰顶面,或构成起伏平缓、数平方千米的山塬,其上常成为村庄、农田和寺庙等人类活动的场所。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夺火乡附近,平坦的夷平面分布在子房河源头与东大河支沟的分水岭上,其上宽数百、上千米的平缓山地成为众多村庄聚集的场所。在切割该夷的平面沟谷中,从上到下依次发育有宽数千米或数十千米的盘状宽谷、宽数百或上千米的U形宽谷和宽数十至200~300m的V形峡谷(图5-4)。其中盘状宽谷的谷底面对应的是太行面被剥蚀之后的山脊或山梁面,其高度一般介于海拔1100~1200m之间。嵌入在盘状宽谷之中的是谷底面为海拔1000m左右的U形宽谷,其谷底面即为所谓的唐县面。切割唐县面的是深度为100~200m的V形峡谷。所谓的河流阶地都发育在V形峡谷之中。根据阶地的发育程度和形态,在峡谷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由低序次的U形谷和V形谷嵌套分布所构成的“谷中谷”地貌。

图5-3 云台山子房河上游的河谷地形剖面图

图5-4 云台山子房河中游的河谷地形剖面图

在子房河的中游段,河流的坡降比在上游接近裂点处增大,除了局部受岩坎的影响会突然增加,向下游方向逐渐减小。该段的河谷曲度很小,基本上是平直的。横跨河谷的地形剖面显示(图5-4),该区的太行期夷平面也主要分布于海拔1200~1300m及其以上高度。其中在海拔1308m的小北顶(茱萸峰)上,该期夷平面形态还有所保留,并可在其上观察到周缘发育广泛的、几乎等齐的峰顶面,这也标志着该期夷平面存在。在该夷平面之下还是“谷中谷”地貌,但与上游段不同的是,该段中的不同类型的“谷”的发育特点都有所不同。其中盘状谷的范围相对上游较窄,仅为几千米宽,但切割深度较大,为200m左右。U形谷在中游段特别发育,谷宽500~1000m 左右,谷的深度达到500m 左右。由于河谷中强烈的剥蚀作用,该处U形谷的谷底面多为处于剥蚀状态的基岩斜坡,而不是常见的唐县期夷平面。嵌入U形谷之中的V形谷在该段的中-上游部分不甚发育,宽不过数百米,切割深度仅有十几到数十米。其下游部分(红石峡段),V形谷切入紫红色砂岩中,切割深度加大到近百米,但宽度极窄,仅为数十米到近百米。在深切的V形谷中除了红石峡段残留河流阶地外,其他地段很少有阶地发育,多表现为基岩陡崖或斜坡,但常见侵蚀的基岩岩坎和崩塌堆积的岩块。特别是在靠近上游的地段,由于河床出露以中厚层的碳酸盐岩岩层与中薄层的泥、页岩互层为特征的中—下寒武统地层,发育了众多高度在1~5m 不等的基岩岩坎,从而造就了五步一潭、十步一瀑的景观。类似的地貌现象在青龙峡景区内更为普遍,其中最高的岩坎达10m 以上,并在岩坎附近形成许多钙华堆积物。

子房河下游段的地貌形态与中、上游段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根据野外观察,该段的河流坡降最小,曲度从上到下逐渐变大。在黑石岭-台头凹段曲度较小,而在黑石岭至出山口处,曲度明显加大,显示出曲流河的形态。由于早期正断层垂直活动和较大的水系及冲沟密度的影响,该区太行期夷平面的高度明显降低,且大部分被破坏殆尽或已难以辨认,仅在海拔800~900m左右的、孤岛状的残山峰顶面上或许有所保留。该区大多数海拔500~800m的山顶面主要构成夷平面被剥蚀之后所形成的耸立于唐县面之上的山梁和山峁面。从横跨河谷的地形剖面分析(图5-5),在切割山梁面的沟谷中发育了典型的盘状宽谷和U形宽谷。其中盘状宽谷分布于海拔300~500m高度,切入山梁面100~200m左右,谷宽数千米不等,谷底面对应于唐县期夷平面。由于后期的侵蚀切割,该期夷平面在靠近河谷处构成顶部相对平缓的低山梁面。在盘状宽谷面之下是宽1~1.5km的U形宽谷,切入盘状谷100~200m,其中发育了多级河流阶地。

图5-5 云台山子房河下游的河谷地形剖面图

黑石岭和回头山一带的河谷横剖面显示(图5-6,图5-7),在唐县面之下的U形河谷中发育了6级拔河高度分别为80m、60m、36m、27m、10m和3m左右的河流阶地。其中拔河80m左右的T6在河谷中多被侵蚀而保留较少。在红石峡至西岸上,该阶地以平坦或略有起伏的谷肩形式残留在U形谷地的中部。在西岸上至回头山一带,该阶地多以垭口状的古河道形式保留在海拔350~250m的高度上。拔河60m左右的T5在台头凹-黑石岭段分布极为连续。其中,在西岸上-台头凹段,它嵌在狭窄的V 形峡谷中,构成了峡谷的谷肩。在黑石岭一带,它分布于宽约2 km的宽谷中,阶地面极为宽阔。从黑石岭向下游,该阶地主要以古河道的形式存在(图5-6,图5-7)。拔河36m左右的T4主要分布在黑石岭-回头山段。其中,在前黑石岭和古洞窑西南一带发育最好,嵌在宽阔的U形峡谷中。在下游的局部地段,也可见到与该阶地相当的古河道。T3~T1主要分布于黑石岭至河流出山口附近,其中T2和T1还一直延伸至盆地中。

图5-6 云台山反封站处子房河河谷横剖面图

图5-7 云台山回头山北子房河河谷横剖面图

赞(0)
文章名称:《山南云主机,鲁源云主机》
文章链接:https://www.fzvps.com/175378.html
本站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删除,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图片版权归属各自创作者所有,图片水印出于防止被无耻之徒盗取劳动成果的目的。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